青铜建服创始人邓欢:让施工「零事故」,做难而有价值的事
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喜欢追求不确定性,又能把不确定性变得相对确定,并付诸勇气与行动的一拨人。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决策,或许少不了日日夜夜的焦虑、自我否定与自我提高。
尤其在建筑业,不像AI科技圈的创业者那么受人追捧。正如一位知名投资人所言,想通过技术反向撬动建筑业变革是很难的,只有把手弄脏下场做产业,才可能让技术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
过程中,创始人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长期坚守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暂时放弃的。个体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从单方面具有某种优势逐渐变为全方位都能“打”的创始人。这里面,肯定也会踩过很多坑,而背后总结的驱动力与判断力,正是我们看重与需要的,这也是推动商业文明与行业进步的力量。
基于此,建筑时氪策划了“什么是建筑领域的创业精神”的长期选题。近期,我们邀请了青铜建服创始人邓欢。青铜建服是一家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事故预防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包括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产业工人安全培训智能设备、头部防护头盔、管理云平台、安全VR/AR等产品。
邓欢告诉建筑时氪,产业领域讲究资源和创新并行,不能整合利用资源形成共赢则很难发展。自己比较遗憾的是,资本市场没有对“事故预防”这类带有社会责任属性的领域,提供单独的价值评估通道。
建筑时氪:当初在决定开始创业前,你为此做了什么事情,是哪方面的因素让你下定了决心?
邓欢:大学期间我一直有个创业梦想,那时没有什么机会,毕业后先在一带一路上的海外国家工作了5年,再回国后自己就出来创业了。
创业前并没有做太多准备,我只是相信应该这么做,且不到三十的年龄也有足够的受挫条件,大不了重新来过。虽然创业过程很漫长,有起起伏伏,不过,我始终认为爱人与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其余准备工作相对而言是次要的。
建筑时氪:创业的这些年,让你长期坚持的是什么,让你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邓欢:我们成立于2017年,公司初始就确立了“实现施工零事故,让工人安全回家”的使命。创业近七年来,让我长期坚持的也是对零事故的使命和愿景的追随,即使挑战再大,也有足够的价值和驱动力向前。
遗憾的是,资本市场没有对“事故预防”这类带有社会责任属性的领域,提供单独的价值评估通道。目前风投都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模型进行估值,这和中国的文化、制度、经济属性、创业发展要素都有一些不一样。
举个例子,中国是农业文明的源文化,在业务过程中客户关系和领导立场非常重要。西方是工商业文明源文化,业务过程中产品和法规条款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创业起步时既要看重产品,又不能完全依赖产品,还要有其他考量。
又譬如融资时,大多资方只看如何爆发式提升销售额,导致很多创业者勾画一些虚假数据和故事忽悠提升估值。而我们这类企业持续关注底层农民工安全的项目,盈利能力可能很难在早期有那么明显,但对社会和行业的帮助是很明显的,且行业口碑也很好。
由于资本很急于看到利润结果,甚至有时已投资的股东还会不理解,这是我觉得很遗憾的事。我希望今后政府、资本市场对有明显社会价值属性的项目有一些独立思考判断和专项激励。
建筑时氪:从你自己的经历出发,什么是建筑领域创业者特有的创业精神?
邓欢:勇敢:敢于联系高层洽谈合作,敢于引入技术,敢于创新,敢于承接大项目;坚韧: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鼓励自己,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创新:善于学习快速学习,能够在专业领域提出自己的思路并形成落地成果;合作:产业领域讲究资源和创新并行,不能整合利用资源形成共赢则很难发展。
建筑时氪: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最需要在哪些地方形成共识或者做些什么事情?
邓欢:回归常识,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
我国受体制文化的影响,建筑行业存在许多“从上而下、讲立场而非客观”的现象。并非说这种思维不行,而是我认为还不够,还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和法规,否则还会不断出现湖南4.29事故、齐齐哈尔7.23事故等现象。
当然,在企业和行业治理方面,并非西方的模式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优势,但中西结合形成“既注重立场、又尊重客观”的共识,对企业、行业、国家会比较有利。
行业机会很多,毕竟行业体量大、管理传统落后。比如工程施工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在安全生产领域占比一直很高,其中高坠和物体打击事故占比超过50%,这是安全领域的机会。
此外,行业在老旧小区改造、建筑材料创新、施工工艺创新、施工装备创新等方面都有需求,可以归纳为人机料法环都有机会。但不一定是过去20年BAT时代的爆发式利润,但对行业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和价值,就看创业者是否愿意投入时间聚焦研究,这需要耐得住寂寞。
建筑时氪:未来5-10年后,自己或者公司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状态?
邓欢:利润方面:在现有资本市场模式下,企业要先生存下来才能发展,所以“提供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PMF还是最优先的,利润方面要能够满足研发投入和提升员工幸福感。
专业方面:成为工程建设领域最专业的公司,凝聚行业最优秀的人才,输出最优的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第一品牌。
模式方面:既依托大客户人际关系和政策驱动,又能融合互联网数据创新业务模式,通过运营模式创新提升5000万产业工人的安全意识,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安全行为和事故。